他是一位老兵,入伍21年间,从士兵成为营教导员。他曾参加对印自卫反击战,先后8次立功、13次受奖,3次参加全国群英会,4次受到毛主席接见。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他写了近3000篇新闻稿件,其编著的《雪山凯歌》成为该部队光荣传统的学习读本,他的事迹也被该部队拍摄成宣传片播放。他就是天水老兵常务本。今年3月,常务本曾经所在的榴炮三连被命名为“常务本连”,这也是第一个以天水军人名字命名的连队。
从放羊娃到战斗英雄
12月14日上午10时许,在天水新印厂家属院一院平房里,记者见到了77岁的常务本。常老戴着老花镜,在一个木质的茶几上奋笔疾书。“写了这么多年,停不下来了。”常老笑着说道。
1937年,常务本出生在天水市麦积区的一个小山村,日子过得十分艰辛,常务本在家中放了20多年羊。1958年,村里有一位当兵的乡亲回家探亲,看到别人穿着军装英姿飒爽,年轻的常务本羡慕不已。同年,常务本就如愿以偿穿上了军装,成了新疆边防部队的一名解放军战士。
1962年10月的一天,常务本所在的连队紧急投入到对印自卫反击战,他所在的炮兵连把敌人的两个据点摧毁后也暴露在敌人的枪林弹雨底下,我军指挥部到连队阵地的通信中断。危急之际,常务本跃出战壕,寻找电线中断点。他的行动很快被敌人发现,炮弹如急雨一般射来,他在炸出的弹坑中左右躲避,终于在距离阵地一公里处发现了被炸断的通信电线。他的腿和手虽已负伤,但仍然用自己的双手牵着线路的一头,向另外一头爬去,终于用自己的身体把线路接通。强烈的电击,把他的舌头都打得卷了起来,嘴唇发紫口不能言,就这样一直坚持到战斗胜利。战斗结束后,常务本荣立“二等功”,被战友们称为“炸不断的电话线”。他的事迹被新疆军区编入《西线凯旋曲》、《大漠关山战旗红》等四部书里。
1964年,常务本受部队官兵委托,代表新疆部队到首都北京参加国庆典礼,幸福地见到了毛主席。常务本从1958年至1979年的21年时间里,从士兵到班长、排长、营教导员直至转业。先后8次立功、13次受奖,3次参加全国群英会,4次受到毛主席接见。
常务本来到连队后因为不识字,领导安排的工作只能死记硬背,有时给领导送报纸都会把人认错。没过多久,部队成立了扫盲班,他报了名。“白天,我在手指头上写10个字,每到训练休息时就顺便看看。晚上,我用自己特制的一个小灯藏在被窝里识字。半年以后,我就能读懂报纸了。”常老说。
因为他识字快,部队为鼓励他,特意让他写一篇心得体会。“当时可把我难住了,写了一个星期才写出来,几十个字的心得体会连标点符号都没有,没想到竟在报纸上刊登了。”受到鼓舞的他又写了百余篇稿子投到报社,然而都石沉大海。“教导员知道后,把他的一个剪贴本拿了出来,让我学习如何写作,我边写边研究,慢慢地也能在报纸上发表一两篇文章了。”常老欣喜地说道。
1979年,常务本从部队转业后回到天水新印厂从事政工宣传工作。无论在部队还是地方,他对新闻报道都情有独钟、笔耕不辍,除干好本职工作外,一有空就跑到乡村采访,且一直坚持至今。他采写的报告文学《黎明从这里开始》曾被《甘肃工人报》评为一等奖;《为春天耕耘播种的人》等20多篇稿件获奖;他还被《华商报》等新闻单位评为优秀记者和特约记者。
“人的一生中,业余时间占生命的五分之三,我常想,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安排好自己的业余时间,就可以写出很多新闻稿件来。我的业余生活就是读书看报,集报写稿。”常老指着他的45本剪报集说道。
记者打开常老的剪报集看到,里面粘贴着各大报纸的消息、通讯,精彩之处,常老还用圈圈点点加以标注,有些还写了评论。
50多年来,常老在各大报纸发表了2830篇新闻稿件,他精选其中的300多篇文章,精心编排,集结成册出版《春华秋实》一书,这本书被他当年工作过的部队团史馆收藏。
连队以他的名字命名
1997年,常务本退休了,21年的军营生活成为他永不褪色的回忆,他曾先后5次应邀去老部队讲授战地故事。近些年,部队首长一直委托他写一本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回忆录,想起与他并肩作战、为保卫祖国边疆献出宝贵年轻生命的战友,他欣然接受了任务。“一回忆起那段往事,我就忍不住流泪。我克服种种困难完成这本回忆录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后人。”他说。
2013年,常务本老人已经76岁。这一年,凝聚他军旅心血的《雪山凯歌》一书出版发行后,成为常务本当年所在部队光荣传统的学习读本。他的事迹还被该部队拍摄成电视片播放。“我想把英雄的故事一直讲下去,把英雄的精神一直传下去。”他说。
今年6月,常务本回到他当年战斗过的榴炮三连探访时,发现其名已被命名为“常务本连”,令他大吃一惊。“首长说,今年3月,他们报请上级批准后,把我当年所在的榴炮三连命名为‘常务本连’。没想到党和人民给予我这么大的荣誉,真是受之有愧。”常老谦虚地说。